返回首页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理论研究 > 清水混凝土建筑表现语言应用研究初探
理论研究

清水混凝土建筑表现语言应用研究初探

时间:2020/7/27 16:21:54 来源: 点击次数:1852

清水混凝土建筑表现语言应用研究初探

周庆1,姜姗1,蔡泓2

(1.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2.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2)

摘要:混凝土建筑有着表象即本质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建筑师的喜爱。现代建筑师们不再满足对建筑传统形式美的追求,转为强调建筑与人和环境的对话,将冰冷的材料赋予人的情感,这正是清水混凝土建筑艺术表达的特点。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清水混凝土建筑案例的解析,以其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初步归纳总结,以期为同类建筑设计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清水混凝土;结构;色彩;肌理

混凝土作为当今世界建筑工程中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建筑材料,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不容忽视[1]。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对混凝土材料的运用从未停止过探索:他们尝试营造动人的空间,独特的建筑肌理,多样的建筑色调,表达出独有的建筑艺术魅力。混凝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结构表现能力,相对于其他建筑材料更具有和谐包容性,为建筑师提供可塑空间及创作灵感。由于其材料本身所拥有装饰性特征,建筑师们更倾向于运用清水混凝土去传达建筑的情感,因此清水混凝土建筑得以成为现代建筑中的关注点。清水混凝土是一种最自然、纯粹的建材,其材料的原真性表达与当代抽象艺术审美价值相似,适宜含蓄表达和艺术表现时代脉搏,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自我更新。

1.发展沿革

1.1混凝土技术的早期发展

混凝土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甚至更早。罗马工程师维特鲁维曾在《建筑十书》中记载过早期水硬性砂浆和碎石组成的混凝土产品。在罗马帝国时期,混凝土被利用在建造万神庙穹顶结构中,由于混凝土良好的抗拉性和可塑性,使得穹顶直径跨度达到43.6米,震撼人心的万神庙穹顶在当时就凸显了混凝土材料独特的建筑魅力与优势。

然而中世纪时期天然混凝土制作工艺和方法的流失,石材成为建造“主角”,混凝土的发展停滞不前。直到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科技的大幅提升,混凝土又重回到公众视野中。1893年日本研制出硅酸盐水泥,随后钢筋和混凝土的结合增加了抗拉性能。1990年期间德、法工程师,揭示钢筋混凝土特征,给出结构计算方程式并进行推广使用。早期最杰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大师奥古斯特·贝雷特将混凝土与新的建筑思想相联系,同一时期的表现主义建筑师们开始重视混凝土自身建筑创意表现力。

1.2清水混凝土技术的日趋完善

经历了建筑界的复古、混乱、装饰等风潮后,朴实无华、坚实沉稳的大体量清水混凝土建筑带给人的是另一种清新凝神之感。在技术上,混凝土耐久性差、易风化等物理性能缺陷通过技术升级得到改善。一是通过调整清水混凝土中骨料的种类,改善混凝土自身热性能。二是改变构造做法来改善物理性能,例如设置双层混凝土中间设保温层的做法,不但可以得到清水混凝土建筑室内与室外饰面一致的艺术效果,并且可以保证建筑热工性能。

混凝土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建筑新思潮和建筑革新的导向和影响。现代主义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住房的使用功能和经济问题。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这位在国际极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极力发挥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追求自由建筑形式的探索,提倡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主张建筑形体与内部功能的配合,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强调忠于建筑材料的特性,而清水混凝土材料作为结构与饰面相结合的特点正是符合了现代主义的建筑精神,现代主义广泛接受而得以发展。

建筑大师路易斯·康(Louisl.Kahn)的建筑风格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在他早期的现代主义实践中,熟练的运用清水混凝土材料。20世纪50年代,康的代表作萨科生物研究中心运用混凝土表现其材料本身的品性,营造出一种沉静朴实的氛围(如图1)。与柯布的粗野主义追求的粗犷质感不同的是,康追求清水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的质感但却刻意保留施工时自然留在混凝土上的痕迹,包括固定模板的螺栓孔(如图2),甚至是安装工人在安装中留下的刮痕,如同化石一般记录岁月的印记[3]。

清水混凝土建筑表现语言应用研究初探

图1 萨克生物研究所 图2 固定模板留下的螺栓孔

当代建筑理论中,建筑表皮理论和建构理论也对清水混凝土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清水混凝土作为一种表皮形态的做法在当代设计中十分常见,它可以赋予各种各样的肌理、色彩、图案,因此十分适合表皮的表达[4]。建构理论的定义广义的角度讲“建构”是“诗意的建造”,能够体现出一个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地域性,是以表现材料真实性原则及材料的自身属性为主[5]。清水混凝土建筑的袒露直率的处理各种构造和肌理,表现出建材本身的真实特性。从建构的角度,清水混凝土才是混凝土建筑应有的表情,任何装饰都是多余的。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设计的布鲁登·克劳斯田园教堂(如图3)。建筑师巧妙的运了混凝土良好的可塑性和极佳的表现力,保留了混凝土拆模时的“痕迹”,将树木的纹理刻画在建筑内表皮上(如图4),大自然的元素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很好的呼应。

清水混凝土建筑表现语言应用研究初探

图3田园教堂透视图 图4 教堂内部 图5 尼泰罗伊现代艺术馆透视图

由此可见,清水混凝土建筑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建筑理论渊源,并随着建筑理论的推衍,产生出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和建筑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2. 清水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表现力

在建筑美学的发展中,结构元素可以由于美学观念的变化成为新的建筑艺术元素。例如,中国木结构的斗拱本作为结构元素,用来扩大柱子的支撑范围,后来却成为中国建筑美学的重要元素。古希腊建筑中,柱式元素便成为两千年来西方古典建筑最重要的一种建筑艺术形式。20世纪高技派出现后,裸露的钢结构便成为一种时尚的建筑语言。清水混凝土亦是如此,在最初作为结构功能,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建筑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把它作为一种建筑艺术语言,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给大众。

巴西里约热内卢音乐城是一座清水混凝土建筑,是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的作品。为了让人们可以眺望远处的大海和起伏的山脉,建筑结构底层架空10米。不规则的清水混凝土墙切割由地坪与挑高30米的屋面板之间形成的开敞式大空间,将其划分成多个独特、隔音并具有不同功能的单独体量。大片的曲面清水混凝土墙面虚实交错(如图5),营造出轻盈飘逸的艺术效果,归功于建筑师运用了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3. 清水混凝土建筑的材质表现力

现代建筑师喜欢直接用清水混凝土结构或者饰面作为建筑表皮,也常用做建筑局部装饰或者室内装饰。由于清水混凝土良好的流动性、凝固、硬化特性,可以在本身自重或者机械振捣的作用下产生流动均匀密实充满模板后很好的稳定性,使得混凝土有很强的拓印特征,可以将模板的纹理原封不动的拓印下来。因此混凝土饰面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纹理和质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设计理念,适应不同的环境氛围。[6]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的安藤忠雄曾经说过,“混凝土是属于我的材料,也是属于所有人的材料,它没有任何的局限性,设计师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去使用它。”[7]

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采用了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墙,而制作清水混凝土墙的模板由当地特有的毛竹做而成,因此墙的表皮能展现出毛竹板随意开裂后特殊的肌理效果(如图6)。木竹是中国最早使用的传统建筑材料,这种富有创意的建造方法使建筑的质感和色彩与自然完全的融合,将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功能融为一体,将建筑空间营造出非理性而多感触的场所感。

建筑师周恺近期设计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作品中,利用混凝土良好的悬挑能力,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坡屋顶,屋顶下的灰空间与清水混凝土墙产生鲜明的虚实对比。其内饰墙面和屋顶饰面均是清水混凝土,围合出富有意境的都市园林,传达出一种天然的质朴与厚实。清水混凝土用剖光木板做模具,将原本厚重、粗糙的混凝土制作的如此细腻,轻柔,呈现出建筑材料最真实原始的状态,得建筑看上去更加柔和亲切(如图7)。

清水混凝土建筑表现语言应用研究初探

图6 宁波美术馆 图7 格调松间售楼处 图8 树下院鸟瞰图

4. 清水混凝土建筑的色彩表现力

材料自身的色彩是清水混凝土建筑另一表现特点。生活中最常见的是骨料混合物所表现出的最原始的高级灰调,但在设计中会依据建筑艺术表达特性,混合不同色调的色彩添加剂或者矿物、粉煤灰等色外添加剂,来丰富其色彩表现效果。在调和后呈现深浅不同的色度,这多层变化就是灰调清水混凝土建筑中的艺术魅力所在,易融入环境,艺术表现更丰富。[8]

空间进化设计院设计的北京市密云张家庄村的“树下院”住宅(如图8),由村落中的老房子扩建而成。原有老建筑位处整栋建筑的核心,原有风貌独具特色,是当地居民的记忆符号。建筑墙面为清水混凝土材质,灰色与黑色交错组合,黑色清水混凝土凸显建筑的严肃冷峻的个性,灰色清水混凝土素雅而富有自然情趣,两种色彩的清水混凝土的交织与村落原始建材的结合相得益彰,清水混凝土外墙与石墙一样,以“粗野”的形态裸露于观者眼前,形成现代语境下的“原汁原味”,使位于乡村的建筑更添了几分朴素与宁静的意味。

5. 结语

随着人们对材料复合技术认识的不断提高,混凝土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结构功能,因其出色的强度性能和优异的可塑性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建筑。无论在空间塑造、形态结构、色彩表现、肌理表现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现代建筑师对于清水混凝土材料的运用将会更加偏爱,伴随着更多的设计创作灵感付诸于实践中,清水混凝土建筑创作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是一个持续的专业热点话题。

参考文献:

[1]文梓芸.钱春香.杨长辉.混凝土工程与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郭伟,路林海,王龙志,等.清水混凝土概念、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配合比设计方法综述[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6(10):23-27

[3]施植明.刘芳嘉.路易斯·康建筑师中的哲学家[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张艳.清水混凝土建筑设计初探[D].上海:同济大学,2007:24.

[5]何芬.建筑界面和表皮的材料视觉传达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2:48

[6]戴逸青. 清水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情感表达方式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50

[7]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8]敖琳.亚洲清水混凝土建筑中的艺术表现研究[D].河南大学,2017:45

上一篇:C100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应力-应变曲线
下一篇:特细机制砂湿拌砂浆的性能研究
下载附件:暂无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站制作:恒昊互联网络 版权所有: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混凝土杂志编辑部   备案号:辽ICP备06007609号-1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314号


单位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   电话:024-81978465    投稿邮箱:hntbjb@vip.163.com    网址:www.hntxh.org